【科技創新系列報道之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檢測中心科研工作紀實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創新關乎著企業的生存,是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檢測中心自成立以來,便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在路橋加固、檢測系統和混凝土超聲回彈測強等方向先后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獎項7項,參編國標、地標等各級標準7項,現有專利及軟著20余項,涉及道路、橋梁和大數據平臺監測等多個領域,科技創新工作多點開花。
成績的取得,與橋檢人砥志研思、革故鼎新和求索不止的科技創新精神息息相關,每一張證書、每一項課題都沁藏著橋檢人的汗水和辛勤。讓我們通過《公路橋梁監測多源數據融合采集與分析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課題,深入了解橋檢人科技創新的故事。
課題組成員工作掠影
2022年10月,根據公司發展需求和工作部署,橋隧檢測二部被選定為課題實施部門,開展公路橋梁監測多源數據融合采集與分析評價關鍵技術研究工作。自此,在公司領導和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在緊張而忙碌的時間中,李猛、李興科和馮坤等科研人員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對上百家檢測單位和儀器廠家進行調研,總結出市面上主流荷載試驗和監測設備儀器的產品特性,了解各種無線、有線傳感器和采集儀工作原理,掌握雷達、全站儀和光電撓度儀等非接觸采集設備的應用場景,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相應儀器的對比實驗,完成全無線組網數據采集集成及非接觸測量技術研究。
非接觸測量技術對比實驗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通過反復研討論證,課題組提出了橋梁監測數據自適應處理分析方法、基于載位-作用效應分析的實際影響線識別和承載能力快速評價技術等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可實現橋梁動靜態作用響應分離,更好地觀測橋梁實際受力狀況,并通過動態信號高頻采集對橋梁結構實際影響線進行采集分析,進而快速評價橋梁承載能力,提高橋梁大件運輸通行效率。
非接觸測量技術對比實驗
為解決目前在用中小跨徑橋梁集群監測、超限車輛(大件運輸)過橋時的實時動態監測、健康監測系統數據對比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構建了在線健康監測平臺,并將橋梁監測數據自適應處理分析方法、基于載位-作用效應分析的實際影響線識別和承載能力快速評價技術等研究成果應用其中,推動路橋檢測行業向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課題組積極對外交流溝通,撰寫課題簡本,與應用企業面對面交流,通過實際產品推廣課題研究成果,推動成果轉化重點工作落地實施。目前,該成果已應用于日常檢測業務中,為常規檢測提質增效貢獻了檢測中心新方法。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檢測中心的各個業務領域,發生在每個橋檢人的身邊……
2023年1月-2月,為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公司組織23名優秀的業務技術骨干,并邀請1名外部專家開展2023年度培訓交流會。
2023年3月,為助推公司“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啟動年”各項工作部署落地見效,經公司研究,通過自主立項課題3項。
2023年4月,檢測中心獲評山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
2023年5月,檢測中心獲評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科技創新故事,推動著檢測中心闊步奮進于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新賽道。
下一步,檢測中心將繼續堅持需求導向、市場導向、問題導向,持續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積極推進產品研發與成果轉化,全面提升檢測中心業內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為公司實現復興發展的“橋檢夢”和擦亮“山高咨詢”金字品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